通州统一战线
建言献策
弘扬忠孝传统文化 打造精品忠孝文化园
发布时间:2012/02/01 08:49:06 来源:季华 浏览次数: 字体:[ ]

 

通州忠孝文化园是我喜爱的“通州八景”之一,以忠孝为主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全国是首家,显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小桥流水,曲径回廊,明清风格建筑,典雅富丽。文化园把厚重的文化主题与古典园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人们观光旅游胜地,也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思想教育基地。从2008年开园以来,它已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如果说“通州八景”是通州大地上一串美轮美奂的项链,那么忠孝文化园就是其上的一颗璀璨的珍珠。
当然,由于建园时间不长,现有园区占地不大,规模较小,特别是在表现忠孝文化主题方面挖掘得还不够深,不够细。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进一步凸显忠孝文化主题,通过弘扬、传承、发展忠孝文化,推动景点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我区文化的繁荣,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掘忠孝文化:
一、体现忠孝文化的“源远流长”
目前园区主要是通过二十四孝石刻故事和书法作品等表现了忠孝文化的一些片断,关于忠孝文化的起源、发展的历程反映不多,着墨很少,很难使游客特别是青少年从源头上把握和领会忠孝文化。其实中国的忠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冲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孝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确立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能继承遗产,为了表达对父母、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哀思之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对忠孝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由个人行为上升到具有社会性的道德准则。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忠孝连结为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求忠臣于孝门之内”。在表现忠孝文化时儒家占有重要地位,不能把儒家代表人物撇在一旁,否则就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在建的文化园二期工程中有孔子像,这也是为了弥补表现忠孝主题不足而采取的措施。
在汉代以后,统治者意识到忠孝文化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标谤“以孝治天下”,把忠孝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不忠、不孝是“十恶”的重罪。虽然把忠孝文化引入愚忠、愚孝的岐途,但不影响忠孝传统文化的光辉内涵。对忠孝文化进行必要梳理,并通过精心的组织和表现,可以大大提高忠孝文化的传承效果,更好地弘扬忠孝文化。
二、体现忠孝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造忠孝文化的是劳动人民而不是统治阶级,最能表现忠孝文化的也是劳动人民而不是统治阶级,忠孝文化不是贵族文化,而是平民文化,不是贵族的权利,而是平民的美德。常言说“寒门出孝子”,劳动人民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养育子女的不易。可惜目前园内表现劳动人民的忠孝内容不多。园内石刻故事中有一则是说汉文帝孝顺其母亲薄太后的,我们不怀疑文帝对母亲的感情,但在深宫内院,太监、宫女一大堆,贵为太后不需要皇帝亲自服侍,文帝也不会亲操井臼。二十四孝故事中缺乏劳动人民这一文化主体创造角色,相反表现的是达官贵人,神话传说的忠孝,就显得苍白而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化园在表现“忠”的内涵上和“孝”相比份量明显不足。还应加大“忠”的表现,使忠孝文化的表述更加完整和全面。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孝文化包含忠、孝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同样和“孝”一样,最能体现“忠”的仍然是劳动人民。如果说封建官僚之忠是忠于“天子”的“小忠”,那么劳动人民面对外敌欺侮、民族危亡而奋起反抗,忠于国家和民族,则是“大忠”,这种“忠”要伟大得多,更具美感得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花木兰已经成为忠孝两全的一个符号,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忠孝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穿越秦关汉月,直至今天,还在于忠孝文化的包容性。忠孝文化与“义”联系在一起,“从道不 君,从义不从父”。忠孝文化与“仁”联系在一起,“仁以孝为先”,“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古人能够做到大义灭亲,以及在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而尽忠,拓展了忠孝文化的内涵,是对忠孝文化的升华,反映了忠孝文化的历史流变。园中书法长廊里有一些碑刻,对此有所表现,如“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百礼孝为先”、“忠以孝为本,义当节为基”等,这只能说是书者的有意为之,还不能说是文化园建设者的精心安排,在今后的建设中也是应该注意改进的。
三、体现忠孝文化的时代精神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坚持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必然走向衰败和灭亡,忠孝文化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忠孝文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服务的,那么今天忠孝文化更应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践行忠孝文化时孝不唯从父,推及于敬老爱众,忠不囿 于事 君,而扩大于国家和民族,忠孝文化变得博大而崇高,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忠孝文化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事实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既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孔繁森一样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例如雷锋传人郭明义等,无不体现了对人民(包括父母)的热爱,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是新时期忠孝文化的践行者,推动者,创新者,在忠孝文化中对他们理应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让每一位游客近距离地感受到忠孝文化,觉得忠孝文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中华传统美德。可以说,忠孝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也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体现忠孝文化的“去粗取精”
在弘扬忠孝文化时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合理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要继承的是古代忠孝文化的优秀部分,对美化封建统治、麻痹劳动人民、宣传愚忠愚孝、违反人性光辉的思想文化必须加以鉴别和批判。园中二十四孝石刻故事“郭巨埋儿”就显得十分血腥和残酷:汉朝人郭巨因为家里贫困,难以同时养活老母和三个儿子,而动了杀儿养母的念头,他对妻子说:“家贫不能奉养老母,儿子又分母食,实难两得,不如埋儿奉母。儿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如此表现孝道,实在是极端残忍的。我认为这类事例可以弃而不用,如果为反映古代忠孝文化全貌,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对此进行必要的分析批判,可能对宣传、弘扬忠孝文化效果更好。
除了展示忠孝文化的媒介选择要精当外,园内每一件展品布置、每一段文字说明力争要准确和精当,工作宜“精”不宜“粗”。文化园中还有一些错误,提请管理者改正过来。如二十四孝其十六“闻雷泣墓”,引用《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误成“衷衷父母,生我劳”。其十八“卧冰求鲤”,“继母想吃鲜鱼”,误成“继母想吃苦耐劳鲜鱼”。还有,园内有一个指示牌,上书“洗手间由此向北”,蓝底红字,显则显矣,并不雅观,最好能调整一下。
忠孝文化园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忠孝文化的主题,文化是园的灵魂。人们或游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的钟灵毓秀,鬼斧神工,或游名胜古迹,叹历史的兴衰更替,发古人之幽情,前者以自然为底色,后者以文化为底蕴,最不喜欢看的是既不美、又没有文化的“人造景观”。 余秋雨 先生到南通来游狼山,他毫不客气地说狼山既不高,也不美,吸引他的首先是狼山的名字,粗犷而狰狞。其次是狼山的地理位置。站在狼山之上,北望是无垠的平川,东望是迷朦的大海,仿佛可以看到大半个世界。再次,这里是骆宾王埋骨之所,是长江东流入海前的一声浩叹。余秋雨感慨的不是狼山的香火之盛,而是文化——平民的和历史的文化,这对忠孝文化园的建设也是有启发的。希望有关方面在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加大文化的份量,用忠孝文化来引领建设,把忠孝文化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精品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