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的建设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是传授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的文化阵地。农家书屋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同时,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书籍供给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农家书屋配置书籍的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有的书屋新书购置少、受赠多,有的书屋书籍虽多,但与农民的阅读能力不相符合,农民朋友看不懂、用不上。且目前农村的状况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书本配置没有针对性,更新的频率又较低,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陈旧,势必削弱了新鲜感。
二是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农家书屋一旦建成使用后,大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书屋发挥的作用有限。一是缺少专职图书管理员,很多都是义务劳动者。二是缺少专业培训,管理处于松散型,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三是读书氛围营造不够浓厚。在媒体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更依赖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或者以打牌等休闲方式打发时间,农民文化生活其单调而乏味,读书的观念比较落后,加之宣传的力度不大,各类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偏少,很难调动起大家的读书欲望。
四是资源形式不够丰富。单纯的纸质书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由于资金等各种原因,影像和音像制品内容陈旧,书籍形式比较单一,有些不接地气。
切实解决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根本是要在实践中把握好农民真正的需求,让现有的农家书屋活起来、动起来,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书本内容要精挑细选。要逐步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提升藏书质量、提高更新频率。书籍的供给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征求农民意见,了解农村发展的信息需求与农民个体阅读的兴趣爱好,根据需要配备书籍,要特别增加少儿读物的种类和数量,把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乐园和第二课堂,形成“不同群体有书选,书本要为农服务”的格局。
二是书屋管理要规范亲民。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增设专职农家书屋管理员或综合文化协管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班,组织业务学习活动,使工作更加正规化、系统化。借书方式也要变被动为主动,把最新、最受农民欢迎的书籍主动送上门,培养阅读习惯。
三是阅读方式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时代农民阅读方式的转变,注重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电子阅览室,音响、投影仪、桌椅、电脑等设施要完善,丰富书屋的项目内容,增强吸引力。
四是氛围营造要活泼多样。一要将全民阅读宣传进基层,通过典型报道、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把鲜活读书故事、先进读书人物传递给广大群众。二要培养好现有的读者群,树立典型,通过他们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三要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活动,展现基层群众的读书风采。(张晓燕)